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文苑话题]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工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990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5: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代在发展,中国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1.篾匠
最难忘的是跟外婆逢场到街上卖竹扇换烧饼吃
以前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长辈都会一点篾匠的活,估计7、8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6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这些老工艺了。篾匠一般是将砍回来的整根竹子弄成许多薄薄的篾,然后编成各种各样的“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家庭用的工具。常用的有:
扁担(挑东西用的)、凉席(夏天床上用的)、垫席(晒粮食用的)、提篮(装小物品用的)、筲箕(装菜用的)、撮箕(挑土用的)、箩筐(装粮食用的)、背篓(背东西用的)、筛子(去杂物用的)、簸箕(晒豆豆、去灰尘用的)、扇子(夏天扇风用的)等等。

2.纳鞋底
最难忘记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泛指手工纳制的布鞋鞋底。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造就出驰名中外的“千层底”。不过,北京老布鞋还是蛮有名的,传承着这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工艺。

3.木匠
以前可是一个高大上的技术活
木匠亦称“木工”。在制造家具零件、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木匠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的鲁班。他不仅能建木匠筑“宫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4.老裁缝
制作或拆改衣服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六:“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翦缝缀之事,后遂以名其人。”旧时缝制服装,大多是个体独自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称“一手落”。对这以些缝制衣服为职业的人也称为“裁缝”。由于缝制服装的品种不同,又有中式裁缝、西式裁缝、本帮裁缝等区分。

5.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6.皮影戏
虽然看不懂,但小伙伴们经常被它的神秘感所吸引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7.弹匠
弹棉花啰,弹棉花,一斤谈成八两八……,还记得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吗?
弹匠也称弹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传统的弹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的纤维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

8.剃头担子
爷爷辈或更高辈分的老人们遇到过
剃头是老式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过去的岁月,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

9.补锅匠
  补锅匠在小时候还用来形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老是留级的同学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10.吹糖人/捏面人
    小时候能吃上这东西是最幸福的事情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面人,俗称“捏面人”。它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被橡皮泥所取代。

11.烤酒
 酒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是源远流长,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它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酿。每当喝到老家香浓的苞谷酒,心中总是感慨万千,随着年关的到来,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就越来越浓。
  
     
  在宁陕县很多村镇,老百姓都有自己的酿制包谷酒、五味子酒、杨桃酒等美酒的传统,这各种美酒不仅是吃饭待客、馈赠亲友的好东西,而且还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12,磨剪刀
“磨剪刀勒”、“戗菜刀”。这种故意将尾音拉得很长,还夹带一点韵味的吆喝声,对于很多杭州人来说,仿佛依然在耳边,这一门古老的手艺已经快被城市的高速发展所淹没。

13制作杆秤

过程虽然看似比较简单,但却是一件“斤斤计较”的事。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制作杆秤的工具——锯子、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钻子、墨斗,木匠所需的工具都不能少。


14爆米花
起源可上溯到宋朝,老底子的杭州城里,小盆友端着盆围在炉子边,就等“砰”的那一声,出锅前、老爷爷的一下炉子,一边吆喝着“响类”,我们就捂起耳朵,哈哈哈,童年的回忆。



15刻章
刻章师傅需要认得很多的字,还要懂得书法,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自字体间的架构,现在已渐渐被电脑刻章所取代。


 其实,还有很多老工艺,如钟表匠、砖瓦匠、补鞋匠、磨刀、麦秸编织工艺、打草鞋、修钢笔、老银匠、装裱技艺、刻章、染/织布、打月饼、磨面粉、扎风筝、修锁……,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