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我家昆明] 昆明黑龙潭探秘 5名潜水员46分钟 首次揭开清水潭形状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165

积分
级别
7 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黑龙潭探秘5名 潜水员46分钟 首次揭开清水潭形状 昆明黑龙潭公园的龙潭水素以“一半水清、一半水浑”闻名,而近年来,清、浑水潭却不定期发生“变脸”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不解之谜。昨日,5名潜水员分两批潜入黑龙潭清水潭探秘,发现清水潭形状为漏斗状、水深8米,由于潭底淤泥较深,潜水员看到一个10多厘米的缺口冒水后未能继续深探。此外,清水潭3-4米处成群的金线鱼也是一次新发现。但水文地质专家认为,此次潜水并非考古探秘,没有专业设备无法确定所见缺口是清水潭源头,“变脸”现象仍待探索揭秘。  


  15:30围观群众挤个水泄不通  

  下午3点30分,距离潜水员下水还有整整1个小时。但黑龙潭公园里已热闹了起来,前来观看龙潭探秘的群众络绎不绝,清水潭周围也是汇聚了上千人。围观群众都焦急地等待着,想看看造成龙潭“两水相交鱼不往,一桥横断水色殊”的原因是什么,和清水潭潭底能捞起什么稀奇的东西来。  

  手机、相机、摄像机各式数码产品轮番上阵,一切只等潜水员下水。不少想一探究竟的市民甚至坐到了护栏上,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才肯下来。  

  潜水员准备区域内,准备下水的5名潜水员也正在紧张准备着,做下水前的热身。其中,有一名潜水员为昆明电视台记者“小胖”,5人均有潜水证。一名王姓潜水员表示,自己并没有对这次潜水有担心或紧张,因为自己已有2年的潜水经验,所以也未作特别准备,“前一晚睡得很好,以前自己多在国外潜水,省内也只在澄江潜过。”  


  15:40反复检查装备确保万无一失  

  下午3点40分,潜水员王俊龙在2名同伴的帮助下才把潜水服穿上。因为黑龙潭的水是淡水,为避免体温流失过快,他特别准备了一身长袖加厚的潜水服,“如果是海水,我就可以穿短袖的潜水服。”随后,王俊龙左手手腕戴上了一块潜水电脑表,专门用于记录潜水员下水的深度、水压等,也是每个潜水员必备物品之一。  

  “潜水服沾湿水后有约5公斤重,我有5年的潜水经验,今天带来的是我第二套潜水装备了。”王俊龙笑言,自己身为一名昆明人,能够有幸首次潜到龙潭底很激动,“不是任何昆明人都可以下去的”。王俊龙边说着话边在自己的右脚上别了一把刀,他称其为潜水刀,用于在水下被渔网、水草缠绕时自救。  

  为这次潜水,王俊龙和其他队友作了不少准备,尤其是对潜水装备的反复检查,确保下水后要万无一失。“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下龙潭,但之前试潜的潜水员提前与我们进行了沟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脚蹼时,尽量不能将沉积物踢起来,否则会影响视线。”王俊龙说,清水潭底的沉积物预计较多,能见度可能只有3-5米,因此,他们每人都准备了水下电筒。  

  16:10为了下潜腰上要挂3块铅块  

  下午4点10分,天空下起了小雨,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围观群众看热闹的兴致。“只在电视上看过潜水,电视上还能看见海底的珊瑚和热带鱼等,挺好奇的。”市民张女士抱着孩子笑着说。  

  潜水员们也表示,小雨对潜水到龙潭下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影响他们下水的行动。10分钟后,淅淅沥沥的小雨也停了。  

  “今天的天气还算不错,穿上潜水服后很暖和,而且现在有些出汗,相信下到水里后会感觉好一些。”潜水员杨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将浮力背心固定在氧气瓶上,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潜水员们就完成了潜水装备的组装,并相互进行安全检查。  

  让人觉得新奇的是,每名潜水员的腰上还系上了一条配重铅块带,共有3块铅块,重达6公斤。“一般人以为潜水员身上有很重的潜水装备会很容易下水,但其实不然,这些装备会提供很多的浮力,每一位潜水员身上都需要挂上铅块作为配重才能正常下潜。”昆明电视台记者“小胖”说,铅块感觉很沉,但下水后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16:383名潜水员潜入潭中21分钟  

  下午4点30分,第一组下水的3名潜水员每人身上分别穿戴着超过20公斤重的潜水服、氧气瓶、携带手电筒、匕首等潜水装备,翻过护栏下到清水潭里。  

  3名潜水员下水的瞬间,围观的市民激动不已,有的欢呼鼓掌,有的拿着照相机准备拍照。现场有些失控,护栏周围都挤满了群众。“从没亲眼见过潜水呀,太好奇了。”市民陈先生激动地说。  

  下午4点38分,3名潜水员做好了潜水预热后,其中一名潜水员向同伴做了一个下潜的手势,只听“嗤嗤嗤”的声音,潜水员按动气压装置按钮,开始潜入潭中,潭面上不断有气泡冒出。  

  从气泡的运动轨迹来看,潜水员先是围着清水潭潭边潜水,再进入到水的中心位置,最后从中心位置潜水潭底。潜水员下水的21分钟,围观市民都屏息以待他们出水的一刻,拿着手机准备拍照。  

  潜水员潜入水底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层厚厚的淤泥沉淀物。潜水员在探秘时发现一些罐子,罐子上也落满了厚厚的一层淤泥,将罐子表面的淤泥剥开后,罐子周围的水质立刻变得浑浊。  

  潜水员继续下潜的时候,在能见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发现了一条类似沉船的木船残骸,当3名潜水员下潜到3.3米时,发现了水中生存的金线鱼、锦鲤、草鱼的数目相对较多。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钱币,这些钱币和罐子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潭水里。同时,潜水员也发现了金属罐、彩陶罐、水底暗河。  


  16:59  

  下潜近8米后成功浮出水面  

  4点58分,水面上突然冒出几个大气泡,围观的市民顿时呼叫连连,但就是不见潜水员浮出水面。围观市民又焦急地等了1分钟后,4点59分,随着3名潜水员浮出水面,周围市民也沸腾起来,为潜水员们鼓掌。  

  “我看到了一些乱石、碗、罐子还有硬币,最深的水深有近8米,潜到了最下面。下面有一个10多厘米的裂缝,有一些水冒出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最深的地方。”杨先生说,裂缝中有清水冒出来,但是没有很汹涌的水流,5米以上位置的能见度在3-4米,5米以下比较混浊。“因为鱼很多,所以能见度也不是特别好。裂缝是不是清水潭水源没法判断,要专家判断才行。还有一个罐子似乎是金属材质,有色泽、比较光亮,但是否是古物无法判断。”  

  17:16  

  潭下发现疑似碗类器皿  

  下午5点05分,第二组下水探龙潭的2名潜水队员开始做下水前的最后准备,他们把3块2公斤重的铅块挂在了腰上,又背上氧气瓶、摄像机等装备准备下水。  

  5点16分,第二组潜水探秘龙潭的2名潜水队员潜入水中,他们同样也是先摸底整个龙潭的周边,然后选在深处下潜。刚下去潜水员就发现了潭水里沉落的疑似碗的器皿,除此外由于水下能见度依旧模糊,潜水员再度下潜后观察到的也只有青色且浑浊的潭水。  

  5点41分,一名潜水员先浮上水面。隔了1分钟后,另一名潜水员也浮了上来并向围观的市民挥手打招呼。这次2名潜水员的探秘时间为25分钟。  

  “有看到大鱼吗?”2位潜水员还在水中就有围观市民凑上前来询问。“大鱼倒是没有看到,鱼的大小和在岸上看到的差不多,大的就是三四十厘米长。但在水稍微深一点的地方看到了有四五条金线鱼从我们身边游过。”潜水员王俊龙说,大概在水深4-5米处有树桩,还有碗和瓶罐,他也看到了有10多厘米宽的暗河。  


  专家说法  

  发现的硬币坛子等无法确定年代  

  昨日也在现场观看潜水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水文地质专家章松诚表示,从潜水的情况来看,此次潜水最主要是首次向公众揭秘了清水潭的形状,是个喇叭口状或者说漏斗状,潭里有很多小平台和台阶,台阶上有一些经过人工打磨的石块,这些石块可能是修建过程中掉下去的。  

  “除此之外,还有像船头一样的东西,无法确定是木制还是金属的。也有像硬币一样的东西,从拍摄画面上看是白色硬币,又比一般硬币要大,我猜测会不会是银圆。如果是铜币的话早就变成铜锈了,铁的也会变成铁锈。”章松诚说,“潭内有一个较大的像碗一样的东西和两个完整的坛子、一个像鼎一样的东西。坛子形状和现今常见坛子的形状不一样,但究竟是什么年代的无法估计,这些遗留物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  

  潜水员所见石缝不是清水潭源头  

  潜水员看到的石缝是不是清水潭的源头?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国土系主任刘文明说,此次潜水并不是考古角度的潜水,而是从观光的角度给大家展示一下清水潭下面的形状。潜水员没有专业的设备,比如流速仪,通过测试流速才能知道水是怎么流的,水量有多大、出水性质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等,潜水员看见的缺口并不是源头。“整体看下来,我觉得还有很多秘密等待发现探索。期待以后有更深入的科考、更深入地揭示黑龙潭的奥秘。”  

  “清水潭下面肯定有出水口,水肯定是从地下面来的。我们预测过,清水潭的泉眼不止一个,因为正规的地下河的出口或地下水的出口已经被后期的建筑垃圾、碎块遮挡或局部掩埋,只能通过岩石缝从不同的地方冒出水来,所以出水点有多个,而不是一两个。”刘文明表示,由于出水点多,水就相对分散,所以潜水员感受冒出来的水的大小和动能不一定太强。  

  浑水潭和清水潭运动特征不同  

  章松诚说,清水潭和浑水潭的运动特征是不同的。清水潭是上升泉,是深层地下水;而浑水潭则是下降泉,是浅表地下水,这导致一个清一个浑。但奇迹在于,两个潭很靠近,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两个潭之间有石灰岩隔着,但有可以对流的地方,两潭水可以相互流动。”刘文明说,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为什么浑水潭有时清、清水潭有时浑的原因。  

  “有一种观点就是,清水潭深层地下水的水量相对稳定,而浑水潭的浅表地下水流量随着季节而有很大变化,一到旱季水量就很少甚至枯竭。当雨水充足时,浑水潭的浑水就可能流到清水潭来,清水潭的表层水就变浑了。而到了旱季,深层的地下水水量相对稳定,保持在一定高度,浑水潭旱季的水位是接近枯竭的,清水潭就会补给浑水潭,浑水潭逐渐变清了。但这些只是表象,本质上清水潭一直是清水。”刘文明称,这是他的观点,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由于地壳运动,使得局部地方上层的浑水在小范围里面产生颤动,颤动以后也会变浑一点;或者也不排除周边人为活动使得地表水进入到比较深层的地下水而使它局部或者偶然影响清水潭的水质,变得混浊。  

  另外,章松诚表示,在潜水过程中潜水员有看到金线鱼成群地流动,说明金线鱼的生活习性有可能不是在水的表面,这个也有待研究。  

  深层地下水温度18℃  

  两个潭中间有石灰岩,有很多裂缝、互相连通。  

  水流近似于水平流动  

  水流从水平运动转化为垂直运动  

  浑水潭是近似于水平流动,清水潭是水平运动转化为垂直运动,所以清水潭是上升泉,浑水潭是下降泉。  

  两个潭都是地下水,一个是深层地下水,一个是浅层地下水。  

  石灰岩  

  地下暗河  

  出口  

  清水潭面积600平方米,平均水深8米  

  浑水潭面积2600平方米,平均水深为1米  

  昆明黑龙潭清水潭“龙宫”探秘潭底 发现金币陶罐。“清水潭底有断裂带,下面有水流涌出。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沉落潭底的‘宝贝’——金币、碗、陶罐,以及金线鱼。”昨天下午4点30分,昆明市黑龙潭清水潭“龙宫”探秘正式展开,5名潜水员分两组潜入清水潭里。此次清水潭探秘是我省首次龙潭潜水探秘,根据潜水员拍到的水下影像资料,专家称,许多秘密还有待解开。  

  昨天的“龙宫”探秘吸引了近千市民游客现场观看,还有大量市民通过电视、网络直播了解相关情况。  


  现场5名潜水员下“龙宫”探秘  

  昨天,天公还算作美——就在潜水前,原本飘着细雨的天空,渐渐放晴。下午4点左右,云南梦蓝国际潜水俱乐部4名潜水员和昆明电视台记者林帅超一起开始准备,他们换上5公斤重的保温潜水服,反复检查装备、调节压力……潜水员王俊龙介绍,他们将分两组进行潜水,潜水员除了水下探秘外,还要协助记者完成水下拍摄。  

  记者看到,潜水员们除了身着紧身潜水服外,腰间还缠着重重的铅块。“这是为了增加自重。”潜水员们解释。  

  下午4点38分,首批3名潜水员背着氧气,带着水下摄像机,进入清水潭水中,在水面简单地沟通了片刻,“噗”一声,3人消失在水中,水面上不断地冒出大量气泡。  

  潜水员下水后,记者在现场的电视直播车上看到几段水下画面。在手电光的照射下,首先进入摄像机的是一些游动着的鱼,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大小不一。直播车里的一位记者说:“我们看到了金线鱼,一直生活在黑龙潭清水潭里的金线鱼。”接着,显示屏上出现了钱币,还有碗、陶罐等物品。  

  探秘过程一共40多分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围观的市民屏息凝视着水面,只看到一串串水泡不断冒出。大约20余分钟后,水面的水花越来越大,3名潜水员从水中一跃而起,围观的观众中顿时响起阵阵掌声。  

  林帅超说,他们下潜的深度大约有七八米,在3至5米的地方,光线还比较好,但是到了6米以下,能见度就很低,只能在手电的照射下发现一些东西。他们下潜的地方是龙潭的中心位置,在边上三四米的地方,有许多淤泥;到了七八米深的地方,发现有石头,还有一些钱币,也发现了陶罐,其中一个罐子在手电照射下有光泽,似乎是金属罐,他们只对物品进行了拍摄,没有去动任何东西。  

  潜水员杨雷说:“水温18度,不算太冷。我们发现的罐还不少,但不知年代。我们也发现了一群群的小金线鱼,非常漂亮。”他说,此次潜水最大的发现,就是在潭中央看到一条约1米多长、10多厘米宽的黑色裂缝,并有清水源源不断地从裂缝中涌出,初步判断可能是一条暗河。  

  第二组下水的只有两名潜水人员,在水下也是20多分钟,他们发现有木头,一层一层搭的,“因光线太差,水也较浑,就没太往下面走了。”潜水员王俊龙说,木头应该是人工处理过,年代比较久远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7165

积分
级别
7 版主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0:41:30 | 只看该作者
    更早前的消息:  六问昆明黑龙潭潜水探秘 探秘过程现场直播  

  18日,潜水员将正式潜入昆明市黑龙潭的清水潭,展开“龙宫”探秘。相关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17日,记者从昆明市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还了解到,目前各项下潜工作都已准备到位,今天预计有4~5人潜下龙潭探秘“龙宫”,整个探秘过程昆明电视台K6频道将进行直播,市民坐在家里也能看到龙潭里面的情况。此次探秘除了能了解清楚水潭下的地质情况外,或许也能解开近年来清水潭屡次“变脸”的原因。  

  据了解,虽然我省展开过像抚仙湖之类的水下考察活动,但是潜水员专门潜入龙潭考察的情况,在省内还是首次,在省外也不多见。尤其像黑龙潭清水潭这样只有600平方米的龙潭潜水探奇,更是鲜见。  

  前期工作准备如何?  

  记者从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了解到,黑龙潭清水潭的潜水探秘工作目前已经准备妥当,尤其是经过前天首次试潜后,潜水员对水下的情况有一些了解,这为直播探秘打好了基础。下潜人员将会配备专业的潜水设备和专业的水下视频拍摄器材,这些器材在水里也能展开工作,这一点不用担心。  

  龙潭潜水有没有危险?  

  云南梦蓝国际潜水俱乐部潜水教练李萌介绍,今天“龙宫”探秘会安排4~5名下潜人员,其中包括俱乐部的潜水员和电视台的记者。潜水将以2~3人为一组,他们可以在水底互相照顾与帮助。包括下潜的电视台记者,他们也有潜水证,是经过培训的,不会有什么问题。  

  探秘龙潭有哪些难点?  

  说到龙潭潜水的风险和难点,李萌说:“有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对水底的地质情况不太了解,尤其是龙潭,说不定下面还有淤泥,加上水面上的照明也不太好。难点是未知的水体、未知的水流、未知的地下状况及能见度较低,因此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的潜水员很有经验,危险性基本可以排除,因下潜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及调查研究。加上两人一组,应该可以克服水下的困难。”  

  探秘为何选在清水潭?  

  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赵炜介绍,黑龙潭里的一大奇观就是清水潭和浑水潭,一清一浊形成千年奇观。清水潭每天有大量的水流涌出,这些水是地下泉水还是远处来的暗河水,一直不为人所知。他说,此次探秘的由头也是弄清楚清水潭偶尔“变脸”的原因,以全新的视角探寻龙潭的千年之谜。我们希望借助现代的潜水技术及摄像技术,看清龙潭下面的情况,更好地了解这一潭千年奇水。  

  今天下潜有啥值得期待?  

  李萌说:“我试潜时下到清水潭的底部,在下面发现暗河,有汹涌的水流,但看不见底,也没有办法深入,因为这里有一个断裂带,宽仅有10至20厘米。”今天潜水时,可以继续关注暗河的情况。此外,清水潭里的金线鱼应该也是一大看点。金线鱼是一种半穴居动物,且对水质要求高,对水的含氧量要求也高,它们喜欢在清水、浅水里生活。此次探秘,潜水员能否在水底发现金线鱼的身影或它们成群的生活状态?在水中能否发现其他独特的生物?这些都值得我们期待。  

  去现场还是看直播?  

  看“龙宫”探秘,在现场与电视前有不一样的感觉。在电视里看直播,人们会跟随着潜水员的摄影机,在水里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包括清水潭底的地质状况,暗河情况及水中的一些生物状况。而在现场,人们能看到的则是潜水员如何做准备,如何开展潜水,以及入水出水的情况,此外还有现场的热闹气氛。(记者左学佳)  

  特别提醒现场看下潜要注意安全  

  昆明市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醒前往现场观看的游客或市民,人多时不要太靠近龙潭,不要用手里的相机、手机在水面上拍水里的东西,以免不小心将物品掉落龙潭中。之前,曾发生过有市民的相机、手机、金戒指等物品落入清水潭中,但因潭水很深,根本没有办法打捞上来。此外,也要避免观看时发生拥挤,因为现场的场地不是很宽,要多注意安全。

主题

听众

7165

积分
级别
7 版主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0:47:01 | 只看该作者
  结果有待进一步分析  

  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赵炜说:“这是我们首次通过潜水了解清水潭底下的情况,开始我们高度关注的是清水潭底的地质情况,想看看龙潭底下的构造情况,但没有想到还发现了一些钱币和陶罐和其他物品。此前,公园方与潜水方有约定:潜水员只能进行拍摄,对于发现的物品,一件也不带上来。对于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仅通过影像也无法判断,只有先请专家通过影像看一看,进行初步了解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赵炜表示,对于水下发现的东西,现在还是以不动为宜。至于探秘结果,还要等待综合分析。  
      
       期待宝贝出水


  专家:发现地下暗河疑为出水口  

  原昆明地质学校退休高级讲师、水文地质专家章松诚说:“暗河,也就是清水潭的泉眼,实际是一个概念。但地下水文是一个复杂的管网,交接穿插十分复杂。此次潜水提供了一些珍贵的研究画面,不过还需要对这一地区地质进行大量分析和推断。”  

  对揭开“变脸”原因作用不大  

  云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国土学院的教授刘文明称:“黑龙潭清水潭是上升泉,我们之前就能够肯定水源是从地底冒出来的,而浑水潭则属于下降泉,根据目前勘测的情况来看,清水潭的泉眼应该不止一个。”他表示,这一次勘测没有很准确的泉眼的出水口、出水点、出水量等数据,因此对揭开“变脸”原因作用不大。  
      
       挤到直播车前看潭底

  还有很多秘密需要探索  

  “总的来说这次清水潭探秘应该算旅游探索,不能算作考古探索,还有很多秘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章松诚说。虽然在地质构造上没有发现新亮点,但有一些发现值得探索。在清水潭底部,有一些高矮不一的小平台,还有经过打磨的石块,根据水下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分析,章松诚认为,打磨平整的石块应该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材料,但由于没有相关史料的记载,很难分辨这些石块的来历。  

  章松诚表示,虽然未能进一步揭示“变脸”的原因,但这是第一次有人潜到清水潭潭底,对揭示清水潭和浑水潭的奥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题

听众

7165

积分
级别
7 版主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0:49:25 | 只看该作者
       更早:  昆明黑龙潭风景名胜区千年龙潭地质奇观,因“一半水清、一半水浑”而闻名。但近年来,清水潭和浑水潭多次发生“变脸”的奇特现象,备受市民关注。多个部门和专家前往勘探,但均未有定论。为探究原因,昆明电视台K6频道、云南梦蓝国际潜水俱乐部、黑龙潭公园决定联合进行黑龙潭水下探秘。昨天,潜水人员首次进入清水潭进行试潜,明天即10月18日下午将正式进行潜水探秘。也许此次潜水,能揭开龙潭“变脸”的神秘面纱。届时,游客可前往现场观看。明天下午4点30分至下午6点,昆明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全程报道探秘过程。  

  首次试潜情况如何?  

  龙潭水温仅有十六七度  

  昨天,在清水潭边,记者看到有两名潜水员正在准备,他们是云南梦蓝国际潜水俱乐部的潜水教练李萌和昆明电视台记者小马。经过一番准备,下午1点43分,两人身着潜水服、背着氧气,带着水下摄像机,首次进入清水潭试潜。  

  在围观游客的注视中,两名潜水员进入水下,龙潭里的鱼似乎一下全都消失了,很难看到影子。而他们下潜处的水面上,不断地冒出大量的气泡。20多分钟后,小马首先浮出水面,从水底捞上了一片完整的瓦。他说,龙潭里的水温只有十六七度,还是有些冷的。  

  下潜8.5米发现一条暗河  

  两三分钟后,李萌也从水中露出头来。他说,下潜后,沿着龙潭边走了一圈,又到中间地带看了看。  

  随后,李萌和小马都回到了岸上。李萌向记者介绍,他下潜的深度有8.5米,他在清水潭的底部发现了一条地下暗河,水流比较汹涌。由此可以判断,清水潭里的大量清水均由这条暗河送来。至于水从哪里来,下面的地质状态怎样,还不清楚。  

  正式探秘有啥看点?  

  “龙宫”潜水有4大看点  

  记者从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了解到,此次“龙宫”探秘由昆明电视台K6频道、云南梦蓝国际潜水俱乐部、黑龙潭公园联合进行,旨在解开黑龙潭的一些千古未解之谜,其看点主要有4个方面。  

  看点一:清、浑水潭相连却为什么一清一浊?通过潜水,可以详细了解两潭水相连的情况,看水是如何交融与分隔的。  

  看点二:清水潭究竟有多深?公园目前标的水深是7米,历史上记载的有13米深。现在究竟有多深?  

  看点三:清水潭底的地质构造如何?暗河情况如何?为什么在有的年份清水潭的水会突然变浑?这种变化是潭底的原因还是外来的原因?  

  看点四:能否在水中发现其他珍稀生物?清水潭的水一直较好,水深也不错。在这样的一个水潭中,除了有本地有名的金线鱼外,还有一些较大的鱼。此次潜水能发现金线鱼吗?能看到大鱼吗?此外,是否还能发现其他一些珍稀生物给我们带来一份惊喜?  

  或能揭开潭水“变脸”之谜  

  谈到龙潭水近年来几次“变脸”一事,黑龙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赵祎说,昆明黑龙潭是我省著名的名胜古迹。千百年来,黑龙潭公园里始终有一道奇观:一个清水潭和一个浑水潭,两个水潭形如一对兄弟,虽然相互连接,但是两潭水却始终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是近几年来,龙潭水却几次发生变化。”赵祎说,浑水潭变清,清水潭变浑,真的很奇怪,“清水潭水质为地下泉水,若不是有地质原因,一般来说水质是不会变浑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秘了解。”  

  关于黑龙潭水的变化问题,昆明市水利局水政资源处一位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曾对黑龙潭的这一现象进行过多方的调查与考证。发生在黑龙潭公园的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现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浑水潭为什么变清水?清水潭为什么变浑水?主要是因为两潭水虽然相连在一起,但两股泉水却是不同的。”  

  该人士解释说:黑龙潭所处地区是一片熔岩地区,地下水流的通道很多、水流也很复杂。浑水的产生主要是有一股水流经一个沙砾层,形成了黄褐色的水流,由于水流进入浑水潭后也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因此潭水就一直表现为浑水。浑水潭为什么会变清水?他说:“这也是地壳活动的结果。当地壳发生活动时,原来的浑水发生了改道,流进浑水潭的是由其他水道而来的清水,因此,浑水潭就变清了。”当浑水潭再次浑浊时,则是因此地的地壳经过短时的移位后,又恢复原来的位置,因此浑水的通道再次恢复,浑水又继续流进浑水潭了。  

  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此次的“龙宫”潜水探秘能否解开真正的答案,值得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