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今日话题] 少林释永信,一个和尚与正在撕裂的中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9075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3:5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16.363636016845703px]释永信大和尚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size=16.363636016845703px]之所以用又,因为次数实在太多。从十年前那篇《佛门CEO》的报道,再到后来被疯传的网帖“释永信嫖娼,海外存款几十亿”,引发一轮所谓给失足妇女开光的网络口水风潮。这一次来得更猛烈,化名“释正义”的举报人留下了联系方式,连续几天,每天放出一点消息,如同钓饵一般,不断撩拨着媒体和公众,看似信息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一个和尚,在一个撕裂的时代,被这样推到了公众面前。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某网络调查:你们相信释永信真的私生活混乱吗?5个小时后,超过1万5千人相信,只有500人不信。1:300的力量对比,是否真的能代表正义?再次让我想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并非为释永信大和尚开脱,如果他真的私生活混乱,违背戒律,自然应该受到教界处罚;如果他违反法律,非法敛财,更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更有甚者,如果举报属实,佛家讲“因果”,出家比丘有此行为,要堕三恶趣,那种痛苦远比坐牢可怕得多。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让我觉得恐惧的并不是释永信有没有做这些事,而是如此多的人轻易地按下了“信”或者“不信”的按钮。事实在哪儿?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释正义”拿出的几份材料中,有近三十年前对释永信“迁单(开除)”的处理,还有证明其有私生子的材料,并隔空喊话,让释永信去做亲子鉴定,最近又披露出据传是释永信做的笔录。有趣的是,举报人似乎也在利用媒体的发酵功能,每天拿出一点“猛料”,好让这个事件的影响持续扩大,好让释永信每天都有足够的“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中,披露笔录,甚至冒着泄露证据和侵犯隐私的风险,不能不说用心良苦。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而对于这些“证据”的认定,现在尚无第三方机构证明其真实性,也就是说,目前的事实还处于悬置的状态。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网民们似乎等不得了,一场质疑的狂欢是无暇等待证据的,从当年的“失足妇女开光”,到如今的私生子事件,不用事实得到确认,而对释永信的污名化已经实现了。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被曲解的“少林”
[size=16.363636016845703px]我们在质疑少林寺的商业化,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被称为“CEO”两年前,释永信在“两会”上提出议案,“减免信徒进入风景区内寺院门票”。这一议案并不因为仅仅只是“门票”问题而可以被轻薄。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对宗教人士实行门票优惠问题的通知》。少林寺景区门票100元,每年超过1亿元的收入,少林寺分得其中3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少林寺的主要收入,然而释永信却真诚地希望减免,“最好取消”。释永信曾说,“信仰自由,却因为门票而受到阻碍,无论怎样讲,这都不合适。”然而如果没有门票收入之后,寺院的生活来源如何保障,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忧,随后少林寺与演出、出访、影视、旅游等活动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是否与这个初衷有关,我们不得而知。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接下来可能会有人质问,少林寺为什么不能像大悲寺那样?这也是网络上一个流行很久的帖子,一边是大悲寺的苦修,一边是少林寺的金碧辉煌。这个帖子对少林寺的负面影响甚至更大,因为提供了一个佛教界的参照系,少林寺被进一步推向了舆论中心。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到底哪个是中国佛教的写照?我的回答是,两个都是。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大悲寺的苦修的确是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所敬仰的(不过我也看到过不少嗤之以鼻的人,说什么愚昧云云,在此就不予置评了),然而宗教在精神层面的超世俗,并不意味着其在社会功能上就能完全脱离世俗,大悲寺的修行更近乎佛教的早期状态,托钵乞食、不捉金钱等等。而少林寺、法门寺等这种传承已久的寺院,不仅有寺产、僧俗弟子饮食起居,还承担了诸如外交、法事等各种仪式化的功能,这种历史的传承和政治功能,已经无法让这些“名寺”退回到佛教的原始状态,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少林寺与大悲寺,正是社会对佛教需求的两面:一边是外在的符号需求,一边是内在的精神需求,在两种需求中,对佛教乃至整个宗教的理解都在被进一步扭曲和撕裂。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多少人因为金庸的小说知道了少林寺,又有多少人因为三十年前的电影知道了少林寺。然而在此之前有知道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人恐怕远远少于前两者,少林寺的出名,就伴随着这种世俗的需求,在这样的暴风眼里出家,则需要别样的勇气和智慧。任何知名度都会迅速被转化成商业,《三联生活周刊》曾做过一组少林寺的封面报道,其中提到,“1998年,少林寺到国家工商总局查询“少林”商标,发现截止到此时,这一商标已被与少林或佛教毫无关联的57种商品抢注。那么,‘少林寺’或者’少林’商标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知识产权,其归属究竟是在嵩山上的那座寺庙,还是全社会?或者,谁抢到(注册)就归谁?这是释永信与少林寺从自身的经历,向这个时代提出的真正深刻的疑问。”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谁的少林寺?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在这个背景下回到对少林寺的微观环境,寺院、地方政府、旅游资本,其中复杂的博弈关系是观察释永信一个重要的语境。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如果单纯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与中国其他名寺没有太大区别,洛阳白马寺、浙江普陀寺和灵隐寺、庐山东林寺、陕西法门寺和大慈恩寺,都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少林寺的现代化,首先要感谢金庸先生。被写进武侠小说的少林寺在初始阶段,就因为武术而进入公众视野。第二轮的发酵是1979年,廖承志建议拍摄香港和海外观众都很喜欢的武侠片,香港中原公司选择了少林寺的题材。从文学走向电影,少林寺被进一步大众化,在电影票只需几毛钱的时代,创造上亿元的票房奇迹,加上后来的滚动播出,少林寺在中国变得无人不晓。但是,仇杀、战争、侠客的情节设置,让少林寺在公众心中离宗教越来越远。

[size=16.363636016845703px]电影播出之后,很快改变了少林寺周边的生存状况,当时少林村还没有拆迁,先是少林村的村民开起武校,旁边塔沟村也是如此,于是有了如今名震天下的少林塔沟武校。根据我前同事的调查,到了1985年之后,每户农民都做了生意,80年代中后期,游客数量接近300万的顶峰,富裕起来的村民翻修了自己的房子,到90年代,村里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5000块钱,据说在少林村搬迁前,村民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1992年的少林正处于极度凋敝之后的疯狂复兴之中,到处混杂着金钱、欲望与暴力的味道。通往少林寺大门的道路上,轿车、旅游大巴、驴车挤在一起。几十家小饭馆密密麻麻地排在路两边,都是些危房,到处是水泥裂缝和灰泥碎渣。”这是《少林寺》电影播出十年后,美国人马修来少林习武时看到的景象,他拜释永信为师,虽然师父没有亲自教授他武功。在中间人的介绍下,他给师父包了1111元的红包,当时和尚们还都很穷,睡在稻草铺成的大通铺上,经常要饿着肚子练功。少林寺的商业化,从电影播出的一瞬间就已经注定,在释永信担任住持之前,少林寺的商业化车轮已经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下启动。在我看来,并非是释永信将少林寺带向商业化之路,而是商业化浪潮下少林寺选择了释永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善于入世斡旋的住持,少林寺如今是否有僧众都是问题。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就在马修到达少林寺的时候,地方政府刚刚启动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扩大影响,还在距离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制作大型的山景实地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邀请谭盾任艺术总监创作音乐,由《印象刘三姐》的策划梅帅元制作、黄豆豆编舞,春、夏、秋三季每天晚上演出,为的就是留住一部分客人。大动作是在2009年底,登封市政府全资拥有的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中国港中旅集团控股的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创立港中旅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把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引入专业的旅游公司来改造和共同经营原来事业单位式的景区管理部门。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同时,少林寺还承担着更多的国家文化任务,诸如接待普京这样的国家元首,还有各种国际交流、表演,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少林的禅武从民间热潮变成了国家文化需求,形成文化名片的少林寺被卷进两个漩涡中:国家层面的“追名”,地方层面的“逐利”。释永信要在这两种政治语境下生存,要顺应并借势国家文化战略,同时跟地方经济利益也可能产生冲突,个人毁誉,恐怕都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利益意涵,拆迁、官司、举报、文化输出,种种博弈之下,释永信的个人故事,恐怕越来越难以接近了。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看到孙旭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他梳理的几个故事颇值得玩味,先是释永信被黑事件,有网帖声称他嫖娼、海外存款几十亿,少林寺到当地公安局报案,但警方不立案,双方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后来少林寺借助上层压力,警方介入侦查,但只发现最初的帖子来自于外省一个网吧,没有查清发帖人,不了了之。少林寺请当地官方帮助澄清,地方领导交给了宣传部门,但宣传部门得出的意见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发声渠道,并不能承担为某个人名誉背书的责任。”因此,地方政府并没有给少林寺官方的支持。而少林寺也因为景区管理等问题,不时在媒体中批评地方政府,一些知情官员向孙旭阳抱怨,少林寺一直说自己的弱势群体,可永信求见中央领导,通道比地方官员畅通得多,“他见了大领导咋说地方,谁知道?”当释永信希望官方帮他澄清的时候,“可我们又不是国际刑警,你在海外有没有存款,有多少,有没有私生子,我们根本搞不清楚,又咋能公开说你没有?”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少林寺与地方政府的互信就这样渐渐丧失,也才有了2013年11月,少林寺提起诉讼,状告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违约,要求后者支付近5000万元的门票分成款,冲突到去年9月,甚至达到少林寺塔林外,几名穿僧衣的男子拉着一条横幅,“少林门票70%去哪儿了”,这样的质问显然加剧了少林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这场官司至今也没有下文。加上港中旅介入景区经营,博弈的力量越来越多,情势也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追问少林寺到底是谁的?似乎很容易确定,理论上,庙宇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但是在管理和使用的权利上,地方政府与寺庙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地方政府更容易得到中央授权进行直接管理,但是按照“僧人治庙”的传统,少林僧众是少林寺的主人,加上释永信大和尚作为中国佛协副主席、人大代表等身份,地方政府认为他可以“上达天听”,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又拥有更多的资源支配能力,种种的错位和纠缠,少林寺的产权一直是一个难以厘清的问题。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寺院作为宗教场所,应该归属宗教人士,同时著名寺院往往是旅游资源,因此又不得不从属于地方政府的管理。单方面的强势容易协调和疏导,一旦双方都强硬起来,双方的纠缠就变得复杂起来。少林寺在宗教场所和旅游资源两重身份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文化符号的身份,所谓“禅武”的定位,让少林寺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外交、文化交流的工具,甚至承载了中华武术的重要内涵。这让少林寺比法门寺、灵隐寺等寺院更加特殊,就功能上远远超过了宗教生活和地方旅游创收的范畴,寺院因此拥有更多话语权,也让博弈变得更加复杂。谁的少林寺?这个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回答起来。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利益、群氓、反智——末法时代,一声叹息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少林寺将方丈屡次被“黑”,归因为“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这样的结论似乎有些模糊,恐怕难以获得全面的认同。毕竟少林寺的寺院运营方面,有很多与商业结合的成分,褒贬不一,这种在文化、商业上的扩张,很难通过现象来推导动机,佛教讲“发心”,其中的发心既有可能是为了佛教、禅文化的推广,也有可能是为了商业利益。此时,诛心之论似乎不妥,网络上因此毁僧谤道的言论近乎于反智。而对于永信大和尚的疑问,有待于真正的权威调查,然而谁来确认事实?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媒体?专家?要么因为角色定位不适合、要么因为利益纠缠而分外暧昧、要么因为公信力丧失而无法取信,如此一来,为了迎合网络群氓的二元论判断,“抹黑”只需振臂一呼,“洗白”近乎痴人说梦。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再次声明,并非为永信大和尚开脱,事实尚不清晰,何谈真实。只是在中国这样的现实中,少林寺在宗教性与世俗化的多个侧面中,变成了是非之地,远非宗教和修行问题了。而这个是非判断,现在因为举报人巧妙利用媒体,公正第三方的缺失,也变得愈发困难,一个网友的回复很有意思:

[size=16.363636016845703px]“永信”不一定永信,“正义”未必是正义。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回到少林寺的宏观考量、地方微观现实,种种的“中国式”纠葛正是其“撕裂”之处,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利益诉求上的撕裂、公众在反智与理性上的撕裂、宗教在出世修行与入世传播上的撕裂,只能摇头,末法时代,一声叹息!

中国的“假和尚”为什么这么多?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近日,针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举报在网上持续流传。浙江温州一位佛教界的达人也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准儿媳妇。“他虽然14岁出家,但有妻子名林银香,爱吃牛肉不爱吃菜,出门专车路虎揽胜,或者奥迪A8,出入五星级宾馆,冬虫夏草泡茶……”在官方下文确认其并无僧人身份之后,这位佛教界达人不得不辞去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官方职务。然而,他还继续担任着两个寺的住持。而形形色色的“假和尚”,远不止他一个。(7月30日南方周末)

[size=16.363636016845703px]看到这条新闻,让人想起了前两年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前不久和一帮人吃饭,饭桌上一位朋友是庙里的主持,37岁,高中毕业就出来做和尚,现在发大财了,2个孩子在老家读书,开着60多万的宝马车,上海徐家汇还有2套房子。他说老家是和尚村,年轻人高中一毕业就去做和尚,他一年的收入在50万左右,春节期间是“最来钱”的。好工作啊!”当时以为是段子,没想到现实比段子更精彩。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在中国,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所以,即使原来本没有的,后来也要造一个。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也有人说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庙不像庙,成了收敛钱财的交易所。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如今中国的寺庙,只要稍微有点名气,还有哪个寺是不收门票的?而且不仅收门票,庙里的“高消费”服务项目还很多。比如,烧香要买香,撞钟要花钱,求签要钱,解签也要钱等等。只要你有大把钱,寺庙就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服务,烧头香、敲头钟、办各种价格的水陆道场等等。

[size=16.363636016845703px]一般游客到庙里,寺里的和尚就会劝你烧个高香,但外面的香是不得带入,据说不干净。等你烧完了才发现要几百元,甚至还不能讲价,因为讲价就表明“心不诚”。香客大多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了。在寺内请一炷香,最低200,最高10万!你不用咂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也许是四川峨眉山的宝光寺:头柱香拍卖,成交价99万!也不用担心自己没带足够的现金,因为和尚会拿出POSS机,让你刷卡。

[size=16.363636016845703px]接下来,和尚拿出功德簿让游客签名。并慷慨许诺:凡签上名字的,住持大师亲自念经,为您祈福消灾。结果签上名之后,沙弥才说:“名字不是白签的,要捐功德钱,多少随意,三、六、九都行。”你一细问才知道,所谓三、六、九,就是300元、600元、900元,3000元、6000元、9000元,随你挑选。正所谓:“旧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新社会,有钱方得佛保佑!”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如今寺庙里,不仅香火旺盛,甚至和尚都超越了公务员,成了最赚钱和最受尊敬的职业。当和尚如此赚钱,这样就有了不少假和尚。比如,为赚游客的解签钱,有些寺庙还不惜请了几位假大师。这些“大师”已是业内的老江湖,心理素质好,能说会道。他们很会看人,通过衣着、气质、谈吐即可判别是否是其目标,若是有钱人,“大师”会多花些心思,如果碰到学生模样的便说一句“你与佛无缘”了事。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成为其“掘金“的主力。那些怀揣虔诚的游客跨入这些寺院的门槛的瞬间,就成为待宰的羔羊,少则数百,多则几万。在“大师”语言暴力的恐吓之下,佛门威严的气场和心诚则灵的心理暗示自然战胜理性,而那源源不断的功德钱最终落入了寺庙的口袋。这项“生意”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签招聘合同,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高过白领。这些“大师”多已有结婚生子,并在市内购置了房产,开着价值价值不菲的轿车。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至于方丈,作为和尚们的领导,自然收入更为丰厚。早前就有媒体报道:云南玉溪市灵照寺方丈遇害后留有400多万个人存款吗,甚至为了存款其女儿和寺院就遗产归属还打起了官司。不要感到意外,如果和尚是个挣钱的职业,方丈为什么不能是百万富翁呢?微博上就有人报料:一个清洁工,已婚,6年前嫌工作累,辞了,剃度出家,当了假和尚,收入翻番;不久后换了个庙,混上了执事,收入翻番;过了两年,原主持退休,他接任,月入过万;去年,承包了一个新庙,雇了一个主持和方丈,自己还俗,买车买房,年入百万;如今,正在考虑寺庙连锁事宜。

[size=16.363636016845703px]这些例子告诉世人,当宗教被人为剥离了神圣性,而被作为了一种世俗性的资源去垄断的时候,对宗教自身的声誉而言是非常打击的,同时,这里面就会产生太大的寻租空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曾经指出,“佛教界失掉了对寺院的话语权,支配权更无从谈起”这是寺庙被承包乱象的一大主要原因。如果信仰被当作了一种垄断性的世俗资源,那么寻租空间实在太大,也太容易造成乱象。“假和尚”正是这众多乱象之一。

[size=16.363636016845703px]与中国的寺庙相反,外国的教堂没有门票。如果去教堂做礼拜,是否像寺庙那样给一点香火钱?做礼拜是不需要钱的,教堂里肃静庄严,是人们向上帝赎罪和感恩的地方,像是纯洁心灵的圣殿。西方的教堂,即使是有游客的教堂,里边也是庄重肃静,导游轻声讲解,人们默默参观,绝无大声喧哗者。我们有名的寺庙,导游领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用喇叭大声讲解,通常是知识性的内容少,而无聊和迷信性的内容多。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同样是寺庙,在台湾佛教徒可以进入任何一座佛寺,不但没有门票,而且还会受到礼遇,介绍佛教,回答问题,赠送佛教书籍经典和光盘,唯恐你不接受。寺院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佛教徒的供养。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的基础使得台湾佛教人才济济,高僧辈出。

[size=16.363636016845703px]同样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但是进教堂和进寺庙的目的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贿赂。进教堂的是免费听布道,忏悔自己的灵魂,听劝导与教诲;而进寺庙的则是花钱烧香求佛、求签,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升官、交好运。前者是灵魂的沟通与升华,净化心灵;后者则用金钱图谋更多的好处与利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